习总书记指示的关键词是:改革、转型、创新、民生
三中全会已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党、政府和全国人民前进的动力和重心。
衡量一个经济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有:GDP(数量)、质量、等级、品位、层次和兼容性。后碳时代的国际竞争更加复杂而深刻,不改革就没有生存,更没有发展,这一点通过三中全会的深化改革决定完整地体现了出来。
转型和创新是形势和难题倒逼出来的唯一路径。转型,不仅是经济结构,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么简单,而是社会的全面转型。包括:法律制度与司法独立的转型,政府动能及治理能力向现代化的转型,中央与地方关系顺畅的转型,市场决定性作用的转型,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的转型,企业发展依赖核心竞争力的转型等等。即彻底地转变结构、形态、运转模式和人们的观念。
因而,党中央的转型战略是改革大计的第一步,是宏观性的、全面性的、长期而艰巨性的战略安排。任何企业、组织及个人都应深刻理解转型的重要性,并与时俱进地改变自己、革命自己和提升自己。
转型能力与创新能力不同,创新能力不是每个企业、组织和个人都具备的,而转型能力则不同,只要有奋进精神,就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变自己,即便是照葫芦画瓢地模仿别人,也可以做到转变并提升自己,所说的:“最大的敌人是自己”正是这个道理。
创新,是基于转型,又超越转型的另一个高层次的境界。相对于我国的改革大计而言,创新也决不是一个技术的新创造,一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发明,它也是宏观层面上的全方位的创新。创新精神、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是时时刻刻去培养、去厉练、去挖掘发现并不停断地去实现的。创新已经成为了当今人类竞争和发展的生命力,没有创新就意味着在走向死亡。
党和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应不断创新,企业的管理与竞争能力应不断创新,社会有效合理的运行模式应不断创新,个人进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应不断创新。所以,创新是萦绕在各个角落、各个层面的。
如果没有转型和创新,我国的深化改革就无法落到实处,没有转型和创新,也就没有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