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搜产品

·【国家立法动态】推动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

2024-11-25 0
推动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新征程 发布时间:2022-12-02 07:40 星期五来源:法治日报--法治网 核心阅读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,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依托,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,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,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,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。 □ 环保在行动 □ 本报记者 张维 12月7日至19日,COP15(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)第二阶段会议将在《生物多样性公约》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。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近日透露,中国将继续作为COP15主席国,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事务。“生态文明: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的主题和会标等大会主要元素保持不变。中国政府将派出由生态环境部、云南省人民政府、外交部、财政部、自然资源部、农业农村部、水利部、国家林业和草原局、中国科学院、香港特区政府等多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中国代表团赴蒙特利尔参会。目前,会议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。 “我们期待,COP15第二阶段会议能够顺利通过国际社会期待已久的、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‘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’,为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、明确路径,擘画蓝图。”崔书红说。 COP15是人类与自然“停战”契机 即将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,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此刻更加引人关注。 过去半个世纪里,全球野生动物锐减60%。2019年的一份联合国报告警告说,目前全球对这种物种加速流失的反应还不够,“需要进行变革性改变来恢复和保护自然”。 “当前物种灭绝速度是过去1000万年平均水平的数十到数百倍,而且还在加速。逾百万种植物、哺乳动物、鸟类、爬行动物、两栖动物、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处于危险中,其中许多物种灭绝将在几十年内发生。”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。 COP15被看作“是人类与自然‘停战’契机”。去年10月在中国昆明成功举办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,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。来自150多个缔约方国家、30多个国际机构和组织的代表共5000余人参会。 这一以“生态文明: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”为主题的会议,也展示了中国将这一愿景付诸行动的努力。在这次会议上,中国宣布了一系列务实有力的东道国举措: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,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;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,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;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施,构建起碳达峰、碳中和“1+N”政策体系…… 就连会议召开地昆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,都给与会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:缤纷色彩从这里蔓延,株株挺立的梧桐树、姹紫嫣红的各色花卉;讲述“逛吃逛吃,一路溜达”的云南大象北上及返回之旅故事的《“象”往云南》宣传短片,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;滇金丝猴、亚洲象、绿孔雀等野生动物元素的各种装饰,吸引了不少嘉宾驻足拍照…… 作为会议的重要成果——《昆明宣言》的通过,更是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。 从昆明出发,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就此全新开启。 中国率先作答发出保护最强音 共建美丽地球家园,中国不仅善于发现问题、勇于提出问题,更敢于率先作答。 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,中国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强音。在此后一年的时间里,中国更是积极行动,用中国担当、中国智慧、中国方案,给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注入更多的信心和动力。 “过去一年,是我和我的同事工作最忙碌、过得最快的一年,也是非常充实的一年。”崔书红说。 这一年,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迈出了新的步伐。生物安全法、长江保护法、湿地保护法深入实施,颁布了畜牧法、种子法,更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。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,涵盖近30%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。北京、广州国家植物园挂牌并向公众开放,开启了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的序幕。 加之此前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所作出的努力,如今的成绩显而易见。以我们的母亲河长江为例:自2020年1月1日起,长江流域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全面禁捕,自2021年1月1日起,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十年禁捕。2020年12月,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——长江保护法颁布,为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,长江野生物种生境得到极大改善。长江流域已建立保护长江江豚相关的自然保护区13处,覆盖了40%长江江豚的分布水域,保护近80%的种群。 调查显示,2017年赤水河率先试点全面禁捕后,赤水河鱼类资源量增加了近1倍,特有鱼类早期资源种数由禁捕前的32种上升至37种,资源量达到禁捕前的1.95倍。2020年和2021年,鄱阳湖刀鲚的资源量增加了数倍,已溯河洄游至历史上限洞庭湖水域,多年未见的鳤鱼在长江中游再次出现。在南京、武汉等长江干流江段,“微笑天使”长江江豚出现频率显著增加,部分水域单个聚集群体达到60多头,自由欢快地逐浪长江。 创造性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在中国经验中,创造性设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,也是其中重要一条。 据了解,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,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。崔书红介绍说,党的十八大以来,30余份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均对“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”作出规定部署。根据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生态环境部协同有关部门,立足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性监管职责,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工作,取得积极进展。 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。生态环境部协同自然资源部积极指导31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,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30%以上,覆盖了所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、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分布关键区,90%的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和74%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保护。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。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印发《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(试行)》。聚焦“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、面积不减少、性质不改变”的监管目标,生态环境部制定了《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(试行)》,印发《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指标体系(试行)》,出台《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保护成效评估(试行)》等七项标准规范。同时,自2020年起,生态环境部组织天津、河北、江苏、四川、宁夏等省份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,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,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制度。 建设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。目前,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经在生态环境部“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”上线试运行,并初步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数据库。平台正式运行后,可以及时将监测结果推送给管理人员,发挥“天—空—地”一体化立体监测作用,成为生态环境部履行监管职能的“千里眼”“顺风耳”和“预警机”。 崔书红表示,下一步,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,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为依托,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流程,及时发现生态破坏问题并监督整改落实,保障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,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。 中国持续向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贡献经验、智慧与方案,始终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。即将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虽然移师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,但如COP15主席、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所说:“虽然举办地发生了变更,但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的决心和行动不会改变,我们将继续发挥主席国的作用,领导大会实质性和政治性的事务,与各方一道推动达成‘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’。” 崔书红透露,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。“我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和通力配合下,定能将此次会议办成一届圆满成功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缔约方大会,推动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新征程。” 责任编辑:刘一鸣 来源:2022.12.2 ?法制网
To Top